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

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 -School-based management

課程:學校本位管理的研究
學生:96152025

學校為本位的管理是一種強調由下而上的管理過程或實務,它一方面讓學校有更多的行政運作、人事、經費、課程決定權,來滿足各學校不同的條件和需求,另一方面授權教師、賦予教師專業的自主權,來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的教育方案。除此之外,它也鼓勵家長的參與和合作,讓教育的改革腳步加速,效果彰顯,當然它也同時要求學校能負績效責任。因此,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分權分責的教育改革策略。

從文章中可發現學校本位是教育行政鬆綁的具體策略,將集權化的教育行政,轉化為分權化的行政管理,強調分權管理、分享決策、自主自治與重視績效責任,以促進教育革新。可以有四個領域來加以說明:
1.行政運作:現金社會民主參與式的行政運作已成為學校行政管理的主流精神。在學校一般行政運作之下,學校本位管理的主要概念是權力下放與分享式的決定,所以學校經營乃需凝聚行政人員、教師、家長與社區人士之共識,而非由行政人員單獨作決定。
2.預算:學校本位預算包括學校所有費用,如教職員薪資、教學活動等費用。其分配預算作決定之責任有三種方式,一為校長自行運作,二為校長與經選舉之行政人員及部門主管分享作決定之權力,三為更廣更多之代表組成委員會作決定,所以為學校能自主決定經費預算使用的優先順序,並能彈性地使用預算,以符合學生的需求與學校的發展。
3.人事:學校教師的聘任與職員的晉用,宜授權學校任免,使學校具有人力資源管理的自主性,使甄聘選用的人能適才適所,並依其實際工作表現,作為考核、獎懲、晉升的重要依據,使學校人員經由甄選、任用、進修的過程,充分發揮所學所能,促使學校革新進步。
4.課程與教學:在教育行政機關訂定課程標準之下,授權給學校自主決定課程的內容、計畫、實施與評鑑等,教師也可以自主選擇教材與教學,尤指教科書等之自主決定。

學校本位的經營理念採行參與式的決定,並針對校園自主、彈性治校與運用資源等作法加以調整,目的在讓學校擁有更多的自治權力,結合地方學區、學校教師與學生家長,以授權的方式,讓教師與家長參與校務發展,提供學生自治與學習的機會,使校長、教師、學生與家長皆成為學校經營的主角。再者,學校本位管理基於分權化的理念,減少學校科層體制的種種限制,藉以提昇學校效率和生產力,面臨快速變遷的新世紀,要求教師具備專業能力的呼聲也愈來愈高,隨著政治生態的改變,教育走向學校本位管理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