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

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研究-Decision Making For School Leaders

課程:參與學校決策管理研究
學生:96152025

文中提到決策通過四種方式:(1)校長或領導者獨自決策 (2)通過顧問過程 (3)通過團隊過程 (4)個別授權給職員負責,問題或情況最重要得是找到適切得方式,同時有還重是決策得品質。然而老師和校長在決策參與得現況又是如何呢?

分享我所觀察得情形,我覺得在技術性決策範疇,如何教學和課程,教師有充分參與的機會。但校規訓導是有關於管理性決策而又有些涉及教學、教師專業或學生問題的決策範疇,例如教學評鑑、校規訓導界定、專業發展等,大多為校長與行政層共同決定。至於涉及學校的人力及財政資源的分配如人事處理、招聘或擢升、財政預算,以及影響學校穩定運作的如校外講員的批審、教職員會議議程的確定等,多為由校長全權決定。所以我發現其實在學校內,不同得決策事項,老師和校長得參與程度或決策得層次都不同,而老師好像也期望在有關教的範疇有全權決策權,其他與學生相關的管理性範疇,教師則期望能與校長和行政層共同作配合,而屬於層級上或敏感人事、擢升、評鑑、財政等範疇,老師則比較採取得態度,所以校長和行政主任最需要擔待得部分。

同時我覺得學校的年齡和管理性校政決策範疇,也會相互影響,通常歷史悠久的學校較為傳統,其行政偏向制度化,故在管理性決策範疇上較集中決策權。比較新的學校就勇於進取創新, 較自由開放,故容讓教師多參與管理和決策。其實則也和校長的領導形式有相當程度得影響,看校長是獨裁、協商、團隊領導還是授權型,所有什麼樣的學校,就會有什麼的校長吧。當然老師得年齡和個人特徵也會有參與程度得不同。

綜合而言,教師校政決策的參與現況與參與理想、大致上差距不大。至於教師的組織投入,則與不同的校政決策範疇有顯著相關。教師在不同校政決策 範疇的參與程度,既反映教師的專業願望,也反映了校方的權力分佈和取向。 對教師參與校政決策的情況有所了解,實有助於校內外不同角色之教育工作者 :督學、教育規劃者、校董、校長或教師,去釐訂學校各項決策,去改善上下 之溝通,去提高教學果效和學校效能。

沒有留言: